江南新視野| 探尋江西工業遺產煥發新生背后的故事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3年10月26日     |    制作:  江南小編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文/圖 盧勇、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胡琴、劉火兵、余文斌、陳建新

  古今交錯,有歷史回響。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在新時代背景下,城市更新步伐快,一段時間內工業遺產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它們從未被“遺忘”。今年9月,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首批江西省工業遺產名單,確定認定中華鎢礦公司舊址等13家工業遺產為首批江西省工業遺產,展現了我省工業發展進程和工業文明,將為全省推動工業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承、利用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今年10月,記者走訪了吉安市、景德鎮市、萍鄉市、贛州市、宜春市等地,實地了解這些工業遺產是如何煥發新生的。

  吉安市:“三線”軍工遺址紅色旅游熱持續升溫

  10月22日,吉安市安??h彭坊鄉“三線”軍工遺址又迎來大批參觀游客,記者沿著安??h彭坊鄉為游客精心打造的紅色旅游路線參觀“三線建設”文化展示館、尋跡“三線廠”遺址、打卡“三線民宿”……不禁由心而發,遺存的軍工舊址猶如一座寶庫。

  20世紀60年代,我國啟動軍工業“三線建設”,作為江西省地方軍事工業建設的主要基地之一,5個“三線”軍工廠以及江西104后方醫院在武功山脈東側的安??h彭坊鄉山區拔地而起。三線建設的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軍工企業和大量三線建設所需的工人和技術人員,要千里迢迢從沿海沿邊地區,搬遷到大山深處,上萬名三線工人在深山中默默奉獻,燃燒激情。1990年,5個三線廠和104后方醫院陸續外遷,留下軍工廠房靜靜矗立在深山密林中。

  “幾十年來,彭坊鄉一直在全力保留這些寶貴舊址,既能讓老一輩建設者懷舊尋根,重溫激情,又能讓新時代年輕人汲取營養,堅定信念,砥礪前行。”彭坊鄉黨委書記朱琳說,遺址要保護,更要讓寶貴的“三線軍工精神”發揚光大。

  近年來,彭坊鄉聯合縣有關部門深度發掘境內的三線建設文化資源,著手把“三線”軍工遺址建成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廉政教育和青少年紅色研學基地。厚積而薄發,多年沉淀,“三線”軍工遺址終于迎來“出圈點”,煥發出了新活力。2019年,彭坊鄉三線記憶小鎮被評定為全省工業遺產旅游基地,彭坊鄉的工業旅游逐漸從“三線”走向“一線”。在縣政府指導下,彭坊鄉啟動“三線建設”文化展示館建設,并征集到三線文物、資料文檔、生產設備和產品等物品共計1000余件,立體呈現了厚重、鮮活、感人的“三線建設文化”,“三線”軍工遺址紅色旅游熱得以持續升溫。

  “這次獲評江西省首批工業遺產是對彭坊鄉幾十年來遺產開發保護工作的認可,現階段,我們持續整合項目資金,傾力打造三線建設主題公園,對原江西鋼絲廠庫房進行改造,打造紅色研學培訓基地、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彭坊鄉黨委書記朱琳說,“彭坊鄉將繼續挖掘紅軍斗爭歷史、徐霞客游線、名木古樹等豐富的旅游資源,與‘三線’軍工遺址紅色旅游資源相結合,不斷做優做強三線軍工特色小鎮品牌。”

  景德鎮市:業態云集,景德鎮市雕塑瓷廠成網紅打卡地

  近日,小紅書數據整理了一份《2023國慶旅游報告》,其中列出了最受歡迎的十個目的地。景德鎮市猶如一匹“黑馬”殺入前十。成立于1956年的景德鎮市雕塑瓷廠作為當地一個熱門網紅打卡點,也貢獻出了自身力量。對于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來說,老廠房依然保存完好的雕塑瓷廠承載著他們的過往記憶,對于慕名而來的八方游客來說,如今的雕塑瓷廠不僅是一座展現傳統陶瓷文化魅力的老廠,還是一個年輕人匯聚、陶瓷文化創新的時尚街區。

  “雕塑瓷廠成立至今,傳承了景德鎮千年窯火,生生不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影響力。2009年老國有企業改制,在新的形勢下,雕塑瓷廠同樣面臨著轉型升級發展。”景德鎮市雕塑瓷廠廠長易云峰告訴記者,根據自身特點優勢,雕塑瓷廠用10余年的時間,打造了樂天陶社、明清園集市、景德鎮雕塑瓷博物館、創客空間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省級)。涌現了創意集市、咖啡、展覽、藝術家駐場、陶藝、玻璃體驗工作室、作坊、藝術家工作室及各種文藝小店等業態。各種業態云集,是什么成就了如今各種業態云集的雕塑瓷廠?記者了解到,雕塑瓷廠現有3D打印中心、原料釉料廠、模具工作室、成型工作室、彩繪工作室、公共窯爐房等。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此完善的生產配套設施及工作室,不僅吸引了大量大學生創業人員和國內外藝術家來到雕塑瓷廠,還讓駐場的創業者和藝術家在雕塑瓷廠內就可以完成陶瓷的設計和成瓷,讓游客可以在廠區內參觀到陶瓷的制作的全部流程。

  “除此之外,創新也是我們雕塑瓷廠在新時代里煥發活力的原因之一。”易云峰說,每年來雕塑瓷廠內創業人員的達5000多人,國內外藝術家1000多人。雕塑瓷廠現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師2人、中國陶瓷藝術師2人、中國陶瓷設計師3人、省級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等200余人,他們在傳承陶瓷文化,帶動創新方面起到了先鋒作用。正是擁有了這樣一批強大的創新人才,加上雕塑瓷廠完善的生產能力,打破傳統,結合創新工藝,創作了大量精美的創意產品。景德鎮市雕塑瓷廠不斷涌現創意十足的陶瓷產品,深深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逛瓷廠、看瓷器、買瓷器。

蘆溪百年電瓷工業遺址公園內的電瓷圓窯煙囪和隧道窯煙囪

  萍鄉市:百年電瓷廠要變旅游基地

  “蘆溪百年電瓷工業遺址公園是上埠鎮依托當地工業遺產和老舊廠房、工業博物館、現代工廠等工業文化特色資源,打造而成的工業旅游項目,具有觀賞、研學、展示等功能。將這里打造成極具特色工業遺產旅游基地,具有深遠的意義。”提及這個工業遺產旅游基地的前景時,分管此項工作的萍鄉市蘆溪縣上埠鎮黨委委員方邵寧滿懷信心。

  10月23日,記者來到萍鄉市蘆溪縣,走進百年電瓷工業遺址公園,工業遺址核心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較為完善。方邵寧接著介紹,隨著我國外部發展環境的急劇變化,“一帶一路”、新基建、內循環等國家發展戰略相繼出臺,特高壓成為打造智慧能源的主動脈。在此期間,蘆溪電瓷作為成套輸電設備的重要一環,與其他特高壓核心設備協作,為實現世界輸電技術領域“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的做出了蘆溪貢獻。2020年蘆溪縣被評為“中國電瓷之都”。

  “如何將‘中國電瓷之都’的百年電瓷工業遺產,打造成全域旅游中的旅游基地?”方邵寧說,蘆溪百年電瓷工業遺址公園正是依托百年知名電瓷企業——萍鄉電瓷廠為核心打造,蘆溪縣對萍鄉電瓷廠等一批始建年份早的廠房和生產工藝進行了保護和申遺,同時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利用,配套相應的文旅觀光元素。

  此外,蘆溪縣上埠鎮在百年電瓷工業遺址公園基礎上修建設立了電瓷小鎮客廳、百年電瓷博物館,將電瓷產品、電瓷生產工藝、電瓷人物影像等搬進館廳,電瓷發展歷史、電瓷文化紛紛呈現游客眼前,讓游客能夠更直觀地了解百年瓷業從起步到鼎盛的全過程。方邵寧說,上埠鎮將傾力打造百年電瓷工業遺產旅游基地成為極具特色的全域旅游項目,進一步擦亮蘆溪縣全域旅游名片。

江西鐵山垅鎢礦礦洞下的老設備

  贛州市:講好“共和國第一國企”紅色故事

  在武夷山和南嶺山脈交會處——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鑲嵌著一顆璀璨的紅色明珠,她就是有著百年紅色歷史的功勛礦山——江西鐵山垅鎢礦。礦山于1921年開山,至今已有102年的開采歷史。

  “這里上演了共和國第一國企的偉大而生動實踐。”10月24日,記者走進中華鎢礦歷史展覽館,一件件文物呈現眼前,在鐵山垅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華峰的介紹中,一幅歷史長卷徐徐展開。

  1932年,“中華鎢礦公司”幾經波折終于在于都鐵山垅鎢礦成立,但那時鎢砂生產并沒有大的起色。為增加財政收入,公司迎來改制,通過增加作業面、提高工資待遇、組織生產合作社、開展技術革新等改革措施,礦點從最初的鐵山垅大窩里砂礦區,增加到分水坳、楊坑山等地,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壯大,規模橫跨于都、會昌、泰和3個縣,工人增至3500余人。1931—1934年,鐵山垅鎢礦生產鎢砂7830噸,為中央蘇區創造了814萬塊銀元的財政收入,換取了大量的藥品、食鹽、布匹等緊缺物資,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卓越貢獻。時間拉回近幾年,江西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籌資400余萬元對中華鎢礦公司舊址進行了修繕提升改造,完成了包括紅軍醫院復原修繕、舊址廣場建設、室內陳展、浮雕及雕塑群、紅色家書宣傳展板等。展出各類實物4000余件、礦物標本33件、文字稿17500字、舊照片97幅、雕像16組、微縮場景人物7組、剪影雕塑10組……中華鎢礦舊址自2021年對外開放以來,迎來10余萬來訪者,已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基地。“在于都縣政府關心支持下,我們正在配合鐵山垅鎮政府,將這一片原礦區的老舊房屋改造成消費合作社和現場教學課堂。”華鋒說,江西鐵山垅鎢業有限公司將進一步盤活紅色資源,建設好紅色教育基地,把鐵山垅鎢礦背后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擦亮“共和國第一國企”紅色名片。

  宜春市:在傳承中創新,保持工業遺產鮮活

  四特酒祚延園作為四特酒公司老廠區,始創1952年,占地260余畝,釀酒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是四特酒的根源之所。

  10月23日,在四特酒公司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訪了廠區的含弘樓展廳、技術研發中心、酒庫及兩大傳統手工釀造車間。據工作人員介紹,101純手工釀造車間是四特酒優質基酒車間,共有老窖池643個,國家級釀酒大師坐鎮,101車間自建廠至今,持續不間斷釀造四特佳釀。

  在四特含弘樓展廳中,殷商時期出土的仿制酒器、酒具引人注目,還有四美人瓶、白瓷瓶等經典老酒系列的展出,吸引了不少前來參觀的游客。四特酒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十二大香型中獨樹一幟的特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其釀制工藝獨具特色,目前仍保留的傳統手工釀造技藝稱得上“活文物”,在我國釀酒歷史及傳統微生物發酵等研究上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四特酒釀造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入選江西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12353釀造技藝,詮釋了四特酒作為特香型白酒開創者的傳承與堅守……

  在傳承工業文化遺產的基礎之上,四特酒不斷致力于品質和產量的雙重提升。據四特酒公司副總經理吳生文介紹,近年來,四特酒以科技為驅動,大力推動產品創新、科學研發、技藝提升,讓久經沉淀的工業、文化遺產緊跟時代,始終鮮活。如今,四特酒已有三大釀酒廠區,共計11個釀造車間,產能60000千升,總儲酒能力突破110000千升。古老的窖池在漫長的歲月中靜默生香,形成了龐大獨特的有益微生物生態體系,祚延園廠區保留著中國特香型白酒純正的初始記憶,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也成為見證了四特酒發展變遷的珍貴工業遺產。

  值班編輯:周章云

  值班審核:范俊杰

  值班編委: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