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面穩產提質增效 扛牢扛穩糧安責任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3年12月29日     |    制作:  嚴佳成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吉水是種植雙季稻為主的糧食生產大縣,素有“贛中糧倉”美譽,多次榮獲全國、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2023年,全縣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29.31萬畝,糧食總產預計52.2萬噸;完成油料種植面積23.13萬畝,油料總產2.3萬噸。

高站位謀劃部署,主動扛起穩糧擔當。提高站位抓統籌。始終把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放在心上,制定了《2023年吉水縣落實縣委常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年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重點工作職責清單》,健全了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工作機制。緊盯目標抓細化。強化“地方抓糧擔責盡義”意識,堅持“應種盡種、宜種則種”,第一時間下發《關于切實做好2023年全縣糧食油料生產工作的通知》,把糧食生產任務細化分解到鄉鎮,落實到村、到戶、到田,共落實種植面積129.31萬畝,超額完成省定目標。嚴格考核抓落地。堅持“正向激勵、反向倒逼”,與4個縣直部門單位、18個鄉鎮簽訂糧食安全責任狀,將“糧食生產穩定度”指標納入部門、鄉鎮綜合考核和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體系,以“長牙齒”的硬措施,扛起“端飯碗”的硬擔當。今年全縣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29.31萬畝,達任務數100%;大豆4.01萬畝,完成任務數100.2%;糧食總產預計52.2萬噸,完成任務數的101.6%;糧食單產403.64公斤/畝,比上年提升3.3%;糧食面積和總產分別比上年增長0.08%和3.4%,預計糧食總產量列全市第一。

大力度政策扶持,激發種糧積極性。真金白銀抓落地。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加大縣級財政支持力度,將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的20%共808萬元用于扶持早稻生產,穩定雙季稻和油料種植面積。落實政策抓扶持。深入貫徹落實上級惠農政策,累計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目標價格(稻谷)補貼等各類補貼資金1.16億元;大力推廣水稻保險,水稻種植保險投保面積99萬畝,基本實現全覆蓋;開展“財政惠農信貸通”為種植大戶提供信貸融資擔保,有效保障種植大戶春耕生產資金需求,充分調動種糧積極性。宣傳引導抓落實。大力宣傳國家糧油生產惠農政策,印發了《吉水縣強農惠農政策宣傳手冊》,出臺了對村組織、種糧大戶等代耕代種、大田托管、集中流轉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

嚴守耕地紅線,筑牢產糧根基。耕地“非糧化” 遏制有力。先后下發《關于開展2022年度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問題排查整改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推進全縣“非糧化”問題整治處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舉辦業務培訓班,深入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問題排查整改、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種植草皮排查、稻蝦等永久基本農田內疑似挖塘養殖問題排查整改工作,嚴格落實整改銷號措施,整改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該縣2021—2023年耕地“非糧化”問題圖斑截至今年10月底,所有圖斑均已全部完成銷號。有序推進拋荒綜合整治。2023年,繼續緊盯耕地拋荒問題,對耕地拋荒情況進行再排查,建立臺賬,督導各鄉鎮接續做好拋荒整治工作。對縣主要領導任中“2023年耕地拋荒審計問題”反饋的143個圖斑進行摸排整改,截至目前,已完成銷號35個,剩余圖斑正在持續推進整改,直至完成銷號。同時,深入開展撂荒耕地調查摸底工作,全縣完成撂荒耕地疑似圖斑的現場核查4446個。完善復耕復種機制。采取“宜糧則糧,宜經則經”的措施,大力推進拋荒耕地復耕復種,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通過代耕代種、托管服務、股份合作等方式或“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農戶”等聯農帶農模式,積極參與拋荒耕地整治和復耕復種。

大范圍應用集成技術,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大力開展水稻綠色高產高效行動。按照省、市統一部署,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新技術27項,創建萬畝水稻綠色示范基地5個、千畝示范基地20個,2023年高產高效行動區雙季稻產量1106公斤(早稻552.5公斤,晚稻553.5公斤),通過示范帶動,2023年全縣稻谷平均畝產預計430.65公斤,比上年畝增21.56公斤。同時,積極承辦全省推進秋糧生產暨綠色高產高效行動觀摩交流會和全省農科院早稻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觀摩與研討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錢前現場考察我縣綠色水稻高產高效創建工作,并給予高度評價。大力開展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強化糧油生產科技支撐,示范推廣優質晚稻品種早種、工廠化育秧與全程機械化栽培、“兩優一增”豐產高效、水稻“三控”綠色節本增效等技術,合理調整播期和品種,挖掘水稻增產增效潛力。積極推廣“稻稻油”輪作模式,全縣建立200畝以上的“稻稻油”輪作示范基地22個,集成組裝種子包衣、聯合播種、谷林飛套播等輕簡高效栽培技術,并開展高產競賽,提升糧食單產水平和效益。大力開展綠色水稻數字化行動。探索以“數字水稻”為代表的數字農業發展模式,開發綠色水稻物聯網智慧平臺(MGRP平臺),農機社會化服務、植保無人機飛防等作業環節實現全程數字化監測,井岡山糧油集團建成了全國領先的高度智能化大米加工廠。

強化技術服務指導,保障糧食生產順暢。強化春耕物資保障。做好種子、農藥、化肥等重要農資市場供需摸底調查,備足農資,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保障農業生產所需。強化農業防災減災。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加強監測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病蟲信息發布,今年印發《病蟲情報》14期7萬余份,扎實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降低災害損失。加強農技服務。組織了駐點工作組12個,農技人員40人,分片包干、駐村掛點,深入基層、沉到一線,在關鍵農時節點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提高農技服務覆蓋面。同時,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和科學種田水平。(文/楊六腳)

值班編輯:周章云

值班審核:何柳斌

值班編委:傅愛華



一鍵分享